发布时间:2016-04-23 08:33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让理性光芒重新绽放 “幼升小”阶段的国际学校选择
文/李锰 图/fotolia 编辑/万升洋
如今国内高中阶段开设出国预备和国际课程的学校虽然已经超过千所,但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中学生选择出国读高中。选择去国外读高中的孩子,如果仅仅为了将来申请国外本科时能更加如鱼得水,不至于中途被淘汰出局,这个年龄段是最合适的。
低龄留学的残酷现实
目前有不少家长为了提早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正统的国外教育,毅然让孩子们加入了低龄留学大军,而在这一阶段选择国际教育体系的目的更多的是为孩子选择了一种真正的非主流成长道路,家长必须慎之又慎。80后的“后奥运时代”出生的子女,有些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相对于传统的70后,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80后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更快,性格更独立自主,相应的在子女教育道路的选择上也带有鲜明的“闯劲儿”,对传统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当他们发现个人很难改变大的教育环境之时,有些家庭选择走了一条小众的道路。另一方面,前几年兴起的赴港生子、赴美生子浪潮诞生的几批孩子都已经到了上学年纪,持有香港身份或美国护照的他们,多数会选择上国际学校。这种种因素引发了当下的国际学校热。实际上国际教育和传统教育并没有高下之分,每个家庭需要弄清楚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才能称得上“好的教育”,笔者个人比较认同 “适合孩子的即最好的教育”的观点。选择子女成长道路切忌攀比和盲目跟风。
选择国际学校“慎”字当头
很多对国际教育陌生的家长可能会认为在“幼升小”阶段选择一所国际学校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其实这个过程并不简单。首先,中国在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带来了2008、2009年的生育高峰,这一生育潮带来的效应甚至延续到现在,这使得这部分孩子的基数较大,国际学校服务国际移动家庭的性质,决定了其生源流动性的特点,国际小学的招生有着严格的人数限制,只有等到有空余生源名额才会招新的插班生,国际小学的高年级阶段是入学竞争最为激烈的,按照现在的录取数据来看竞争程度已经渐趋白热化,而且将会一年比一年竞争激烈,提交申请但无法进入国际小学就读的孩子不在少数。因此,申请国际小学提早“占坑”最为关键。国家对于择校风的重拳出击,已解决教育资源不平等进程的加快,也使得一些原来目标进入公办小学的家庭转向选择个性化民办教育。很多家长认为,与其面对小学择校、初中择校、高中择校的三次纠结和付出,不如索性选择K-12学校就读更省心。高考英语的改革,也从另一个侧面将国际学校择校推向了新的高潮,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科目不再是绝对重点,孩子容易形成“不考就不想学”的惯性思维,可对于多数家长来说,哪怕确认要走中高考道路,对于子女的外语学习也不可能因为英语在考试体系中的淡化而放弃。一部分给孩子选择语言培训机构的家长,在课外培训英语班的效果、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而另一部分给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则单纯的希望通过国际学校强化孩子的语言能力,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没有长期扎实的英语基础,期望在高年级再转进英文授课的体系,适应另外一种学习方法是很困难的。
国际教育好比公交车,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起点和方向,但是无法预测旅途中的经历,必须慎重选择。和传统教育相比,它有条件让每位“乘客”保持舒适和优雅。但“公交车”座位有限,如果真的没“座位”了,笔者建议大家不要强行挤进来,“站”到终点有些得不偿失。为什么现在不少家长会给孩子盲目选择国际学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对国际学校的定位不清。
“三大关键词”定位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摒弃 “叶公好龙”的误区,仅凭几节外教英语课就算国际教育吗?组织学生出国游学就算国际教育吗?2014年百度国际学校论坛上,百度提供了搜索用户对于“国际学校”进行相关检索习惯的大数据。对国际学校相关素材进行搜索的用户中,“课程设置”的搜索量稳居第一、遥遥领先于第二热度的关键词“学费”和第三关键词“生源”。由此可见,新兴的国际教育家庭日趋理性和专业化。高大上概念和大面积广告投放对国际教育家庭决策的影响力明显下降了很多。孩子的学习内容回归为新派家长关注和决策的核心内容。国际教育首先是有专属课程体系和学生行为规范的,比如IB教育,全世界146个国家的青少年都是有40多年形成的统一教学大纲和评估方式的。
尽管IB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世界的领导者,但是很负责任的说承办IB课程项目学校没有贵族学校定位。世界范围内的贵族学校,首先必须是采用全封闭寄宿制,定位是录取上层社会子弟和特殊背景家庭的子女,提供严格和特殊的教育。中国的国际学校定位和贵族学校实际一点儿也不沾边,它的主要作用是服务国际移动家庭。全球3600多所IB课程学校,足以保障此类人群子女迁往世界任何一个大都市都可以实现学业的连贯性。国际通行定义的国际学校是仅录取外籍学生的,我国香港地区的国际学校却多数采取中外监收政策。大陆地区少数本土民办国际课程学校采取的也是中外监收模式,在华使馆、商社服务的外籍人士子女,移居海外申请在途的大陆家庭子女都是主要生源。外派到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严格说最多算中产阶级,“贵族”应该没有做外派雇员的,走读制国际小学的本地家庭少见豪门子弟,多为殷实的知识阶层。
如果家长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教育,只是将其作为跟周围朋友炫耀的资本:那这样的动机无疑是最愚蠢的动机,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国际学校并不带有贵族学校性质。很多国内的寄宿制私立学校,反而因为全国范围内招生,采用全封闭寄宿制,大校园,在校内提供很多高端的生活方式训练,可以定位为中国的贵族学校。
本文发表于《Future出国》杂志,与我们互动请添加微信公众号:futurechuguo
《“幼升小”阶段的国际学校选择》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liuxue/38029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